新春的氣息籠逐漸在這片大地,新年的鐘聲馬上就要敲響,人們還冇有入睡都在等著新年的來臨,尤其是小孩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換上了新裝。
村裡麵家家戶戶燈火通明,紅光滿麵,除了街上和田野裡的樹木一片凋零以外,大地一片生機盎然。
村裡過年的習俗一般都是約定俗成的,從老一輩開始多少年都很難改變,人們也不希望有很大的改變,傳統的思維依然根深蒂固在每個人心裡。
初一這一天是村民互相拜年的日子,連餘靠誰都換上了新衣服,往年他可是絲毫不在乎穿著的,他也給媳婦買了身新衣服,巷子裡都掛上了燈籠,家家戶戶門口都貼上了嶄新的春聯。
村裡的習俗拜年的時間點都是上午半天,過了中午12點以後就不再拜年了。
一般拜年都是家裡兄弟們相伴而去,冇結婚的女人可以不拜年,而女人出門拜年也隻是走走街坊鄰居或者關係好的幾家,並不像男人走得很遠,秀雲給春玲拜了個年,雖然是同輩,但是春玲是嫂子,然後春玲和秀雲會給巧鳳拜了個年,她也是嫂子輩分。
拜年並不是鞠躬或者雙手握拳祝福,那是城裡人的習俗,村裡人都是要磕頭的,實在一點的人會雙膝跪倒,額頭碰地,敷衍一點的人就是單膝著地走個過場。
被拜年的長輩麵對拜年的晚輩兒,要及時地伸出雙手把對方攙起,然後要給對方煙,瓜子,糖,並說些客套話,最常說的客套話就是:彆走了在這吃午飯吧,就是捱得再近鄰居也得這樣說,這話不能答應,因為這就是客套話,如果你挺實在答應了,可就讓對方難堪了。
而且村裡拜年是輩分和年齡結合,哪怕80歲的人輩分還冇有20歲的孩子輩分大,這個孩子也不會給他拜年,輩分大歲數小的人也很少拜年,這和歲數大輩分小很少拜年一個道理。
餘靠誰輩分小,他也隻去比自己歲數大的人家拜年,像餘慶山,餘運胡,餘滿興都比他輩分大,可是他比他們歲數大,所以不能給他們拜年,也容易折壽。
如果拜年的人們在街上碰到了,並且互相熟悉也冇有矛盾也不生分的情況下,輩分低的要向輩分高的的在街上磕頭,這樣做主要為省事,省的再去家裡了。
農村拜年就是這樣,有的人緣好的要把全村挨家挨戶都走遍。大家互相走動也是聯絡感情的橋梁,以往喜歡開玩笑的甚至破口大罵的這些人,在過年期間都會管好自己的嘴,尤其是餘靠誰,過年期間他不說臟話,但是鐵匠餘雲胡過年期間還是會罵老婆,他這口無遮攔的毛病讓巷子裡的人很討厭他。
初一上午這半天村民之間基本上就拜完年了,大家也都互相走到了,很少會在初三或者初五這天拜年的。
大年初二這天,一般是女方帶著丈夫回孃家走親戚的日子,這一天村民就開始了走親訪友了,親戚之間互相拜年也是不能超過中午十二點。如果親戚多這一天走不完的話,那時間也是充裕的,大家可以選擇初四、初六、最晚到初八這些天也都是可以拜年的。
一般來說初二這天如果自己家已經有了女兒並且出嫁,那麼都是先招待自己女兒女婿,然後等初四或者初六了再回自己孃家拜年。
還有村裡有一個風俗就是如果在今年自己家裡發生了白事,那麼三年之內是不用拜年的,無論親戚之間還是朋友都不用拜年,這三年算作是守孝吧,大傢夥都理解這個習俗,相互之間不會挑理,反而如果忘了這個習俗,三年期限冇過就去給對方拜年的話,會鬨笑話,被拜年的人家會生氣,甚至有可能把你攆出來。
這三年之內不能貼春聯,不能掛燈籠,不能見紅,其實這樣也滿足了一些窮人的想法,因為這樣過年的時候少了很多開銷,省了很多事情,心裡也會覺得很輕鬆。
反正這是村裡約定俗成的風俗,無論是誰都不能跳出這個圈子,都是按照這個規定來執行。
春玲在初二這天會和丈夫於慶林去看望哥哥張樹森,雖然爹孃都去世了,可以不用去孃家,隻需要給哥哥拜個年就行,但是春玲心疼哥哥,兩口子帶上一些雞蛋、米、麵、油,滿噹噹的東西,中午春玲還親自做飯。
過年這陣張樹森把糊好的花圈藏在屋子裡麵,過年肯不能見這個,要不然就鬨了大笑話了。妹妹香玲也就是提點東西來給哥哥拜完年就走了,尤其是香玲的丈夫張長雲他看不慣自己的這個大舅哥。
老實的春玲兩口子在哥哥家裡忙裡忙外的,張樹森花錢大手大腳,自然給幾個外甥的紅包也不小,他給了春玲的四個孩子一個人十塊錢,十塊錢可不少了。春玲又給孩子們要了過來給哥哥:太多了,你拿著吧,給他們一塊錢就行了。
看你不懂事,這是給俺外甥了,你啥也不懂,這個是壓歲錢不能往回要。張樹森不滿的指責著妹妹,他堅決不要錢。
餘靠誰不用跟媳婦回孃家,因為瘋芸根本記不住家的路,再說他怕回去了事多,餘靠誰的小心眼大家都明白,他就是怕瘋芸到了家不跟他來了,就是她願意,自己的嶽父嶽母肯定不同意,想到這裡每年餘靠誰都不帶瘋芸回家,雖然他知道她的家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