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書城小說 > 曆史 > 大明_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明《武舉法》

大明_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明《武舉法》

作者:寒梅驚雪 分類:曆史 更新時間:2023-03-21 20:32:30 來源:言情API

圖紙中刻畫的英烈碑,莊嚴肅穆,巍峨屹立,雄偉壯觀。

碑身高達九丈九,暗合佛教八十一難的悲壯,道家九為陽數之極,儒家九為至尊之數。正麵金光大字“大明英烈永垂不朽”,即有震懾人心的莊嚴,又契合佛之金身,道之黃老之學。

細觀英烈碑底座,構建於一個龐大的陰陽圖之上,而底座之身的建築,則又設計為佛家與民間接受度極高的蓮花座。

碑身頂部,設大明國徽。

碑身兩側,則雕以浮雕紋飾,浮雕內容以大明重大事件為主,比如鄱陽湖之戰,收服北平,捕魚兒海之戰等。

如此方案,即滿足了佛、道兩家財主的主張,也冇有失去大明英烈碑的本意,即融合了多種文化與信仰元素,也彰顯出了該有的肅穆與莊嚴。

道源滿意至極,張真人連連點頭,姚廣孝、鄭賜與嚴奇良卻高興不起來,一個個愁眉苦臉。

鄭賜看向朱允炆,有些底氣不足地說道:“皇上,九丈九的高度,用巨石根本無法實現,若用磚木混合,又無法保持長久……”

姚廣孝看向鄭賜,這個工部尚書也難啊,看這圖畫規整,還特意上了色,上麵還有一些註解,一看就是朱允炆的親筆之作,鄭賜想要反對,也得繞著圈子來。

朱允炆冇有回覆鄭賜的擔憂,而是看向道源與張真人,問道:“你們認為如何?”

道源與張真人對視了一眼,兩人齊聲道:“極好。”

朱允炆點了點頭,看向鄭賜與姚廣孝,認真地說道:“英烈碑不以磚石為主,也不以巨石為主,而已鋼筋為骨,混凝土為肉,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巨碑,具體如何搭建,如何實現,工部還需研究。”

“這個,工部可冇有先例……”

鄭賜有些為難。

鋼筋混凝土碑,這是什麼?

從未聽聞,更無先例啊。

雖說在各地修築的混凝土道路得到了極大認可,但畢竟那是平鋪的路,不是站起來的塔。即便是修出來了,也很可能是堆個兩三丈的高度,它不可能高達九丈九啊。

戶部嚴奇良也表示擔憂:“如此方略要想實現,恐怕會耗費不少吧?”

道源聽聞,當即表示:“若如此巨碑可以實現,老僧就是化緣,也會供以充分。”

嚴奇良無話可說。

既然佛家願意出錢,甚至都說出來要飯存錢的話了,戶部再哭窮實在是冇意思了,畢竟戶部才占了一點份額。

朱允炆見姚廣孝也想要勸說,便先一步說道:“會通河疏浚打造水櫃,而製備的鋼筋混凝土經過測驗,滴水不漏,且能抗巨錘之力,堪比山石,說明這一條路是行得通的。既能行得通,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製塔,這些細節朕會交代清楚,工部負責摸索,先於他地築三丈碑為實驗,取得成效之後,再築英烈碑。”

姚廣孝見朱允炆胸有成竹,也不好再說什麼。

“姚師父留下,其他先退下吧。”

鄭賜、道源等人施禮離開。

朱允炆看著日益老邁的姚廣孝,揮退左右,然後示意姚廣孝坐下。

姚廣孝盤弄著佛珠,平靜的等待著。

朱允炆沉吟許久,方開口道:“師父認為南京適合作為帝都嗎?”

姚廣孝猛地瞪大眼睛,心頭狂震,這個問題屬實太大,牽涉太廣,想要回答殊為不易。

最讓姚廣孝感覺到不安的是,既然朱允炆問出了這個問題,就不是來征求肯定答案的。若他斷定南京適合作為大明帝都,是絕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

疑問的本身,就意味著否定與批判的存在。

姚廣孝看著朱允炆那一雙極為認真的眼睛,沉聲回道:“可問太祖之意。”

朱允炆很清楚,姚廣孝不是讓自己跑到孝陵找朱元璋聊天問問去,而是看看太祖在南京適不適合定都上怎麼做的,換句話就是:

皇上你想搬家,那你得看看太祖怎麼盤算搬家的,不說找找理論依據,至少也得找找搬家經驗……

太祖朱元璋是很想搬家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雖說南京虎踞龍盤,即有長江天險,又有群山險峻。可問題是,老朱也很清楚,大明它不是獨棟彆墅,一家人住進來舒坦就夠了,大明是一個巨大的四合院,東西南北都有門,門外麵還有打家劫舍,偷摸拐騙的傢夥,不把這些門管好了,彆墅再舒服,也無濟於事……

老朱想搬家,想過開封,想過鳳陽,想過西安,尤其是鳳陽,老朱可是動了真格,弄了施工隊,真營造起皇宮來了。隻是還不等老朱組建新的搬家貨運公司,鳳陽就爛尾了。

從種種跡象來看,朱元璋是不滿意南京的,隻是苦於冇有代替方案,隻好將就一下。可朱允炆不能將就,再將就下去,說不定幾十年後北麵的騎兵都能在長江對岸喝水了。

重心不北移,大明這個巨人就很難打出直拳與勾拳,雙手將如同鎖住一般,困在袖子裡,難以施為。

“你知道朕為何安排你來監工修築大報恩寺與英烈碑嗎?”

朱允炆輕輕問道。

姚廣孝剛想說自己與佛家的關係,可突然想到,若如此簡單皇上還會問嗎?莫不是自己參與如此巨大的工程,是有隱含的期許?

“臣不知。”

姚廣孝有些拿不準。

朱允炆嗬嗬笑了笑,起身道:“不,你應該知道。以你的聰明才智,應該知道朕會目標選在了哪裡。而你,就是重塑那裡的人,你姚廣孝的名字,將與一座城徹底融在一起!”

姚廣孝的呼吸有些急促,因為激動臉色也有些紅潤。

朱允炆打算遷都,他還想要委派自己來修築新的都城!

蹉跎半世,原以為大報恩寺與英烈碑是自己榮耀的製高點,不成想,這隻是一個起點!

姚廣孝知道朱允炆選擇在了哪裡,從朱允炆重重施政方略不難窺探,他的施政重心一直都在向北移動,無論是混凝土道路修築,還是想要重開京杭大運河,亦或是山西大移民,無一例外,這些事件對應的隻有一個大城:

北平!

“皇上!”

姚廣孝感動不已,跪地謝恩。

朱允炆攙起姚廣孝,笑道:“師父之才,遠非工木。待英烈碑成,朕會送師父一份禮物。”

姚廣孝不清楚朱允炆說的禮物是什麼,但能被朱允炆如此重視,已算是無憾了。

送走了姚廣孝,朱允炆回到武英殿,鐵鉉與徐輝祖已等待多時。

鐵鉉拿出一份文冊,呈送上去,道:“皇上,雖時間有些緊迫,但經兵部、都督府合議,已編成《武舉法》,隻待皇上用印,發給法司,便可廣佈於天下。”

朱允炆接過一本隻有三十餘頁的冊子,為了這些內容,硬生生耗費了半年多的時間,這效率實在是太低了,仔細看看內容,其與唐宋時期的武舉出現了一個極大的區彆,那就是:

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

朱允炆隻不過說了句選拔文武兼備的武舉人才為主,委以重任,誰知道兵部直接拉走這句話,打成了門檻。

“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是誰提出的?”

朱允炆皺眉道。

鐵鉉聽出了朱允炆語氣中的不快,卻絲毫不緊張,嚴肅地回道:“兵部認為,武舉選拔旨在將帥之才,若隻遴選武夫,那武舉又有何意義?軍中武夫眾多,可堪一用的將帥之才卻鳳毛麟角。若無學問,不懂韜略,就算在武舉中取得武狀元,又如何能統帥軍隊?”

朱允炆凝眸,看著鐵鉉道:“所以,武舉考試先把不識字,不懂謀略的人直接刷下去?連武試的資格都不給?”

鐵鉉直言道:“若是庸才,不取也罷。”

朱允炆搖了搖頭,道:“朝廷辦的是武舉,不是科舉。若按你之言,朕是不是也應該在科舉之前,加設武藝測試,不通過者,便不給文試機會?”

鐵鉉連忙反駁:“文官治國如何需要武藝,武官……”

“武官衝鋒在前時,也未必需要謀略吧?戰場廝殺到謀略再無用處,隻憑藉意誌時,不依靠勇猛的武官,難道依靠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

朱允炆冷厲地喊道。

鐵鉉深吸了一口氣,貌似自己的想法有些偏頗了。

朱允炆提筆,直接劃掉了“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的原則,改為“先以之武藝,次之以謀略”,並使用了二八原則,將武藝設定為八分製,將謀略設定為二分,六分及格者錄取。

武官要的就是勇猛,要的就是能打能拚,說句話,看重的就是他們的武力值,拿文韜武略作為基本門檻,實在是胡來。

朱允炆繼續翻看著《武舉法》,感覺到一陣陣心寒,冷著臉說道:“武舉中式官月俸三石。這個標準又是誰給定的?”

鐵鉉臉色一白,道:“也是兵部。”

朱允炆一拍桌子,怒斥道:“洪武年間,七品縣令一個月尚有七石米,朕革新俸祿之後,就連從九品也有七石五鬥月俸!你現在告訴朕,武舉中式一個月隻有三石月俸?堂堂武舉之人,其月俸尚不如不入流的官吏嗎?”

人都是要吃飯的,你們文官一張嘴一個月那麼多月俸,到了武官這裡,你給出了三石月俸,這對武官的打壓與歧視,也太過嚴重了吧?

做人要有底線啊!

朱允炆無法理解,文官的優越心理就這麼強大嗎?非要如此折磨與欺負武官?

就這個月俸,在京師摺合銀兩還不夠二兩,你讓人家一家子用這點錢租房子,娶老婆,安排孩子上學,還要管一家子人吃飯?

“是臣考慮不周。”

鐵鉉低頭認錯。

朱允炆指著徐輝祖,咬牙道:“你身為中軍都督府府事,朕讓你參與《武舉法》編製,你就是如此參與的?說,哪一條是你們都督府給出的!”

徐輝祖臉上很是委屈,心裡卻很得意,瞥了一眼鐵鉉,那意思是,看吧,不聽我們的聲音,不管我們的訴求,挨批了吧。

真以為皇上日理萬機,就不會仔細審閱《武舉法》,好矇蔽過關?

徐輝祖跪了下來,高聲道;“回皇上,《武舉法》中隻有武試內容為都督府所寫,其他內容,我等是粗人,實在是不便參與啊……”

ps:

這兩天緩口氣,明天恢複三更。還有票的可以支援下,驚雪謝過大家。

7017k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